校企合作网欢迎您
入库院校
1567所
毕业生
286553人
入库企业
3027家
需求岗位
216291个
今天是: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行业动态


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职能

[ 发布时间:2022-08-29 | 浏览:12727次 ]

现代产业学院究竟能干什么?必须要干什么?这是对其职能定位的追问。职能、目的和使命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指向同一事物,“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使命和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从产业学院到现代产业学院,不只是名称的变化,其实质是基本职能的变化,是制度化程度的变化,亦即是产业学院的社会适应性之变化。《指南》明确规定现代产业学院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当然可以视为现代产业学院的职能,但这些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有什么区别呢?现代产业学院的职能定位应突出其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型组织的“融合”本质。

一、基于要素融合的共同育人

现代产业学院的落脚点在学院,而学院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本体职能,现代产业学院不仅以育人为根本,还以提高育人能力为要务,不仅要培育特别的人,而且特别会育人,通过探索出特别的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无缝对接,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全面融合。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共同培养符合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着重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产业适配度高、办学质量优、特色优势强的专业集群,实现“专业—产业—职业”之间的结构性匹配,增强人才链对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在师资配备上,校企人才优势互补、双向流动,学校教师和企业骨干、管理人才共同授课、联合指导,形成结构化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在育人平台上,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及所在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质资源,建设真实生产、科学实验、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和师资培训等功能集约的校企一体化、产学研用协同化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培育基地。

在教学内容上,以最新行业标准、企业技术、工艺流程和管理经验促进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实现学习内容与产业要素全面对接;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情境性、体验性和实操性,即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线中,依托真实的项目任务,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实地、实景、实操教学,充分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任务驱动式及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上,坚持成果导向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学校教师、行业导师、企业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精英在不同环节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知识增值的联合创新

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使命是为产业技术革新与转化持续赋能,应使学校和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成为知识资本有效增值及其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即现代产业学院要成为典型的知识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

首先,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和主体作用,选择联合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合作企业应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主动协调学校等合作主体,发布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任务清单。根据合作主体间的知识、资源和人才优势,选择若干项亟待突破、可形成区域或国内领先、解决制约区域产业发展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或特色产业技术问题,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联合攻关项目,促进知识和资源的高效共享、流动与融合,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

其次,要加强平台和团队建设,形成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融合体。根据联合攻关项目实施的需要,在现代产业学院内设置若干科学研究中心、工程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对接融通。可实行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技术攻关的首席专家制度,选聘学术水平高、行业经验丰富、领导力强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首席专家,与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利用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优势,突破校企物理空间距离、人才流动壁垒和科研价值观念差异,拓展科技研发合作深度和广度。

再次,构建“知识共享+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贯通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之间架设了一道实体性的沟通桥梁。作为创新联合体,现代产业学院要强化校企联合力度,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知识创新成果,共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知识创新赋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壮大优势产业集群,通过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知识传播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利益共生

现代产业学院是由异质性组织通过深度合作而形成的混合型组织,“混合型组织更强调对价值创造和分配结果进行主动披露而非被动回应,向利益相关方呈现更大的透明度。”也就是说,现代产业学院要成为互益性组织,将创造价值及其合理分配视为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现代产业学院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为各合作主体的共同利益服务。在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实体组织中,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利益相关者均能获得各自的核心利益(并非同时获得,往往表现为延迟互惠),从而实现利益共生。不能做到利益共生,作为育人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难点就是利益分配,且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的利益保障。“既有产教融合实践因缺乏利益共生点,导致企业和职校之间存在‘合而不容,各吹各唱’低效合作现象。”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润水平的高低”,如果在反复的交易中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绩效,那么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应该在解决该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始终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这也是现代产业学院能否保持生命长青的根本所在。

现代产业学院通过育人共同体、创新联合体和利益共生体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其中利益共生是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否牢固、稳定的关键。利益共生的结果是,在促进合作主体各自发展的同时增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合作主体适应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行业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各合作主体深入合作的动力,由利益共生导致的相互赋能产生了校企合作的倍增效应,从而为创造和释放更多的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节选自《职教论坛》2022年第7期)


来源:高职观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