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华:浅析“三教”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 |
[ 发布时间:2020-04-04 | 浏览:10317次 ] |
前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其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在进行“三教”改革时,应把握好整体观、目的性、方法论这三个核心问题。
1、“三教”改革是不可割裂的系统工程,须统筹规划。 谈“三教”改革,一定要以课程建设为统领,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集成点。必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如果在课程上没有得到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就不可能体现出来。因此只有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才能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到教材中去,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全校性的公共课如何开设,专业群的公共课如何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进一步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重构。如果在课程层面,还是以前的学科体系结构,可想而知“三教”改革是不可能到位的。因此,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只有将“三教”改革置于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背景下才有价值。
2、“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一定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其提出背景,一是我国的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职业教育必须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从福特制的单一琐碎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向复合化、集成化、绿色制造、柔性定制等方向转变;三是复合型的岗位日渐增多,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基层站段改革中,已然新设了“铁路综合维修工”这样的新职业,因此确定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目的性的角度看,“三教”改革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实施“三教”改革需要配备最合适的师资,用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最新的、最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而助推学生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
3、“三教”改革的方法必须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找准突破口。 “教师”的改革,应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建立结构化师资团队,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的师资团队。“教材”的改革,要按照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编写或开发教材的顺序进行,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二是完善教材形态,对经典的纸质教材,通过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三是推广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数字课程,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教法”的改革,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总之,在“双高计划”建设中,“三教”改革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开展这一改革时,上述几个核心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李忠华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