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及提升策略 |
[ 发布时间:2022-08-29 | 浏览:12505次 ] |
一、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技术革新为主导、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教育理念融合入“产业、行业、企业”的文化理念,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行业、企业”的平台资源,对课程知识进行标准模块化以及模块化组合,实行“学校、行业、企业”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达到“产业与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等多方之间的融合协同效应。 (二)资源高效整合能力 产业学院是整合“校、行、企”资源的教学平台。其整合的有实验实训设备等硬性资源,也有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职业提升制度、知识资源等软性资源,以保障产业学院产生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其它要素发挥作用。因此,产业学院应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协同治理。 (三)行业特色专业群 一般情况下,专业群是代表职业院校所在区域的产业水平和战略发展需求,聚集区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因此,区域的产业聚集现象代表着区域的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是明确的和可持续性的。产业学院的特色产业群,则需要通过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出来,围绕特色的专业群,相应的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制定,从而实现行业与职业院校人才的“零距离”对接。这样不但可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信息畅通,而且可实现“校、企”之间的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可持续性发展,更加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要素得以充分应用,促进产业学院的各种设备、人员、知识、技术等“软”优势转化为人才成长的“硬”优势,展现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这种“软”优势是其他职业院校无法短时间进行复制的。 (四)高质量毕业生 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就是产业学院的“产品”,产品是否合格,由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对于职业院校检验侧重点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个方面,检验的最终“产品”为毕业生质量,也是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毕业生质量主要用以下要素进行检验:一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二是毕业生本身对其自身成长的满意度;三是学生就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四是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五是产业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落实1+X证书制度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立足区域发展,向产业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因此,须改革职业院校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实施构建“立体性、多元性、一贯性”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企业职工,开发适合相对应的职业技术技能认证培训。并依据国家职业技术标准,推进1+X证书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六)构建联动信息化评估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产业学院对人才培养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联动信息化评估机制。以学校为依托,建立“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四方联动的信息化评估机制。 二、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创新制度,提升竞争活力 产业学院能成为职业教育的新组织机构,关键在于产业学院的体制和机制。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可促进“校、企”间的优势融合,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品质提升。产业学院是“校、企”间的利益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促进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了“校、企”之间融合力,保障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质量。产业学院主要实现以下创新:一是国家层面的法律与政策的创新。从法律上规定产业学院的股份权限、管理权限,确定其组织形式;从政策上赋予参与产业学院的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产业学院与传统的院系教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得到更大的决策权,提升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二是采用权责对等的原则,创新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构建产业学院的管理董事委员会,管理董事委员会成员由“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四方成员组成,确保产业学院管理的协同运行机制,增加行业、企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三是实施优势资源综合,形成合力。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产业学院的成效性和发展性。 (二)构建协同机制,提升专业内涵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目标是提升新型制造业竞争优势以及打造现代化、高端化的服务业。这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须对学生加强目标意识引导,按照需求,不断修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内容体系、实践操作能力等,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入,实现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形成独特的专业内涵。为此,首先以问题为导向,实施“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四方之间的广泛参与机制,构建专业群的动态课程体系标准开发机制,确保“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四方均积极参与到专业教育教学和专业评价的全过程中。同时,积极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学生向职业技能应用型发展,促进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其次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联动信息化评估机制,多维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以此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过程,增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成长,增强产业学院专业的内涵发展。最后以长效为目标,建立毕业生后续服务跟踪机制。学生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会面对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做好后续服务跟踪,避免或增加类似问题,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扩大专业内涵建设。 (三)优化资源,提升发展价值 整合“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四方的人、财、物等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是产业学院提升价值的基本策略路径。需要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构建产业学院的科学投资分配机制、财务管理制度、人事安排制度、教育运行制度等相关制度,进行资源整合,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同时,构建“校、企”合作的师资团队建设机制。一是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项目、产品开发等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理论能力和科研项目开发能力;三是发挥产业学院的资源平台,构建资源进入产业学院的渠道,实现“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资源共享,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和科学使用,提升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产业学院依托于产业链,因此,人才培养直接与产业需求进行对接,具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区域产业,是区域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孵化基地,可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增强就业能力。这是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表现。 (四)拓展领域,延伸服务优势 实践证明,在科研能力领域,产业学院利用自由的财务权限,组建自主的工匠技能工作室、教授科研创新工作室等,推进交叉学科融合的建设,实现跨学科的技术研究,研发引领性的核心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积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服务社会领域,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一是积极将科学研究成果转换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强化“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时间和强度,推进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节选自《职业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来源:高职观察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