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 |
[ 发布时间:2022-08-29 | 浏览:14678次 ] |
一、赋权增能,强化独立运行能力 1.明确法人地位属性。由于法律制度固有的“滞后性”,现行国家法律框架体系中产业学院法人地位的缺失,不但阻碍了产业学院的重要决策和长效运行,而且影响了企业参与兴办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和持久动力。换言之,突破产业学院因法律地位不明而掣肘的关键在于排除母体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立法手段确定产业学院的主体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其具备独立决策与运转能力。鉴于产业学院运营管理模式与前期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特征颇具相似性,政府层面可适当借鉴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办法,依据专门性法规,确立产业学院的独立法人地位。因此,从运行机理角度看,产业学院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属性,前者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后者则兼顾市场运作模式下参与主体内在的利益需求,为促进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显然,公益性与营利性并不会导致产业学院法人属性的矛盾,两者兼容共生才是其法人属性的特征。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保障产业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必须使用立法手段进一步明确产业学院这一特殊法人属性。 2.出台产权管理制度。多主体合作共建模式,事实上已成为产业学院特有的混合所有制产权格局。为促进产业学院良性发展,必须构建明晰的“共赢”产权管理制度。首先,确立产权归属制度。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涉及的产权对象主要包括实物、股份、债务、收益等有形及无形资产产权。产业学院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资产增值、债务等划分和归属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在市场化办学过程中,亟须出台适应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产业学院产权界定管理制度,通过权责明确的制度规范和约束产业学院校企双方行为、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产权主体内在动力,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其次,构建产权流通机制。国家应加快建立教育资产产权评估标准,培育、发展和壮大教育产权市场,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打通产业学院市场脉络,促进造血功能建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最后,确立产权保护机制。产业学院产权包括国有产权、集体产权、民间产权、私有产权和境外产权等不同类型,急需构建适应产教融合和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机制,保障在办学过程中国有资产不流失和社会资本投入不受侵害。 3.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一方面,确立产业学院治理结构应遵循的框架、原则和规范。在赋予产业学院独立主体权的同时,从宏观层面约束、规范各主体的治理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制定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规范性教育政策。明确高职产业学院运行、利益分配、监督等机制及其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指导产业学院治理建设实践。此外,要尽快落实国家政策“本地化”,地方政府应出台产业学院参与企业税收、奖励等激励性政策,以优惠政策和专项经费方式优化产业学院资源配置;将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内化为社会层面的公共责任,并指导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活动,培育企业主动承担高职教育责任的良性环境,推动高职院校和产业、企业积极构建命运共同体。 二、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办学定位 1.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深度研判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是产业学院根植于区域和行业长期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在产业学院筹建阶段和建设初期,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对自身办学基础和实力进行全面客观评估,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针对地区产业链和企业岗位需求,结合参与办学主体的资源投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规格与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匹配。此外,产业学院密切跟踪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方向及趋势,及时升级更新科研服务团队技术技能,预判性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产业学院人才团队紧跟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前区域产业集群核心需求匹配。只有构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技术服务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同频共振格局,才能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优质高职产业学院为区域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的作用,进而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高效对接。 2.统筹规划功能定位。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两项重要任务和功能定位,也是产业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良性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依托特色专业群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学校自身专业基础和区域产业链需求,产业学院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专业组群逻辑,通过对现有专业的改造、优化与整合,重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集群。依据基础共享、能力相近、岗位相近、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升专业群实力和同类院校竞争力,切实提升人才输出的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开展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整合校企等多主体人员、平台等资源,构建产教融合性集成平台,基于此,联合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等科研创新工作,提升产业学院核心技术研发能力,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及培训服务,促进行业应用和技术发展,提升产业学院科研和技术服务竞争力,扩大产业学院、学校和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科学治理,提升协同办学能效 各参与主体利益、价值维度和文化环境的分立性和差异性增加了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过程的复杂性。作为跨行业、跨单位的办学组织模式,产业学院必须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和完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法人治理体系和治理架构,保障运行秩序分明和目标可控可达。 1.建立治理组织架构。产业学院治理必须遵循高职教育与市场运作双重逻辑,摒弃高校管理体系中自上而下的泛行政化模式,强化多元目标共识,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优化治理结构与模式,多向协作模式,创建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置”的现代治理架构(见图1)。一是建立决策机构。首先,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建设和参与主体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产业学院发展规划、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绩效分配、产权归属等重大事项决策。二是建立指导机构。提供政策解析、行业领域前瞻性发展引导以及高职教育改革路径剖析等宏观指导,参与产业学院专业群规划设置、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方案论证等。三是建立执行机构。由院长全面负责产业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组建产业学院建设委员会,设置教学、学术、学生管理、行政等分项委员会或工作组,完成日常运行管理与考核工作。四是建立监督机构。由理事会、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人员成立监事会,监督和检查产业学院业务活动以及职责履行情况,形成布置内部权力制衡的治理生态。
图1 产业学院现代治理架构 2.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在产业学院建设前期,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参与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的协商方式,共同讨论、制定产业学院章程,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能定位、权利范围、职责义务和运行程序等。通过内部制度规避传统泛行政化治理模式,落实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产业学院独立运作和管理能力。此外,通过制度方式督促和约定各参与主体履行义务、行使权利、承担职责,制衡和约束各投资方以自身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实际行为,最终建立符合产业学院内在属性的决策自主、执行高效、监督制衡的治理制度框架。 要完善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协调机制。在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需要引导内部形成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理念,建立透明、高效、包容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形成主体间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状态。一方面,产业学院要增加建设运行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构建信息畅通交流平台,主动公开财务、人事、资产等资本相关数据,增进参与主体间信任度和治理话语权。另一方面,学校在关注人才培养的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优先考虑企业的合法收益,明确退出清算时让渡企业权益,解决企业投资产业学院的后顾之忧。 要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产权归属制度。产业学院筹建时,应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参与方的实际投入,多方通过合作协议的形式明确产业学院建设初期的产权界定与归属。对于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产权,各主体共同探索产权分配策略、制定产权分配和归属约定,以避免后期可能出现的较大分歧甚至利益冲突问题。基于经费、人员、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各主体的实际投入比例,进而明确产权的归属和分配方法。 3.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全方位的评估与考核,有助于及时发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改进发展提供必要依据。产业学院质量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等原则,重点考核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的实效性。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产业学院是多个主体联合建立的办学综合体,也是惠及多方的利益共同体,其特有属性决定了质量体系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等建设主体、产业学院师生等受惠主体要参与“自评”;另一方面,要引入政府和行业等参与主体、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产业学院实施“他评”,从不同视角进行评价与考核,确保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要构建“四维”考核评价体系。基于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原则,设计产业契合、产教融合、成效认可和服务贡献四个维度,前两个维度重点关注建设过程,后两个维度重点考核建设成效,四维对象可细化为21个具体二级指标(见图2)。产业契合度是指产业学院发展战略与国家政策规划、产业发展趋势、区域特色产业以及企业典型岗位的匹配程度。产教融合度主要体现为协同治理、人才共培、平台共建、社会服务等多个核心职能。成效认可度是产业学院发展质量的系列量化指标,主要分成专业、学生、管理和经济四个部分业绩。服务贡献度主要指社会贡献,包括对于促进区域行业企业发展和产业链完善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贡献度,通过人员再培训促进社会稳定的贡献,以及经验和模式推广对于同类院校产教融合改革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图2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考核评价体系 4.完善治理数据平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显然,高职现代产业学院现代化治理离不开智能数据平台支撑。从治理业务角度讲,治理数据平台需覆盖执行、管理、监督、评估和决策等所有活动,满足产业学院建设、指导、参与和受惠等不同主体需要,支持常规数据信息采集和数据接口功能。从功能逻辑角度讲,治理数据平台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利用传统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办公和业务流程管理,实现“规范秩序,提升效率”的常规目标;二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和可视化,为治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实现“智慧决策,提质增效”的最终目标。(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2期) 来源:高职观察微信公众号
|